周易的起源虽历来颇有争议,但大致可概括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经过了三个圣人,即伏羲氏、周文王、孔子;经过了三个时代,即上古、中古、下古。

今本《周易》的内容主要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

➫喜欢看书凡写的带你遨游博大精深的易学世界 _第一节 《周易》的内容吗?那就记住游民▵星空的域名shuiqiantejia⊕com➫(请来游民▵星空▵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经”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与卦爻辞。

所谓的“六十四卦”,是由“八卦”两两相重而得,“八卦”则是由“阴”、“阳”二爻三叠而成。

《周易》的“阴”、“阳”,分别呈中断的与相连的线条形状,即“——”与“—”。古人用阴阳范畴来表现寒暑、日月、男女、昼夜、奇偶等众多概念,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在“阴”与“阳”的基础上,圣人将其符号三叠而成八种不同形状,分别命名为不同的卦名并拟取相应的象征,称为“八卦”,也称“经卦”。

接着,圣人再将“八卦”两两相叠,构成六十四个不同的六爻组*,即“六十四卦”,也称“别卦”。每卦中的两个“八卦”符号,居下者称为“下卦”,也称“内卦”,居上者称为“上卦”,也称“外卦”。“六十四卦”每卦共有六条线条,称为“爻”。《说文解字》云:“爻,交也。”王弼云:“夫爻者何也?言乎变者也。”“爻”的原意也就是阴阳之交变。因此“——”称为“阴爻”,以“六”表示;“—”称为“阳爻”,以“九”表示。六爻的位置称为“爻位”,自下而上分别为“初”、“二”、“三”、“四”、“五”、“上”。

所谓的卦爻辞,即系于卦形符号下的文辞,其中卦辞每卦一则,总括全卦大意,爻辞每爻一则,分指各爻旨趣。《周易》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因而相应的也有六十四则卦辞和三百八十四则爻辞(由于《乾》《坤》两卦各有“用九”和“用六”的文辞,故将其并入爻辞之中,即总计三百八十六则爻辞)。

“传”实际上是阐释《周易》经文的专著,即《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计七种十篇。因其阐发经文大义,如本经之羽翼,故汉人称之“十翼”,后世统称《易传》。

《彖传》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共六十四节,分释六十四卦卦名、卦辞和一卦大旨。王弼曰:“夫彖者何也?统论一卦之体,明其所由之主者也。”

《象传》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阐释各卦的卦象及各爻的爻象,释卦象者称为《大象传》,释爻象者称为《小象传》。

《文言》共两节,分别解说《乾》、《坤》两卦的意旨,故也称《乾文言》、《坤文言》。主要是在《彖》和《象》的基础上作出进一步阐发与拓展。

《系辞传》分为上下两篇,主要叙说经文要领,贯彻卦爻辞的基本义理。文中对《周易》经文作了全面的辨析与阐发,一者抒发《易》理之精微,二者展示读《易》之要例。

《说卦传》是阐述八卦取象大例的专论,也是探讨《易》象产生于推展的重要依据。

《序卦传》是《周易》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推衍纲要,揭示各卦之间的相承相受。前半段经《乾》至《离》共三十卦,主说天道;后半段自《咸》至《未济》三十四卦,主说人伦。

《杂卦传》犹言“杂糅众卦,错综其义”。将六十四卦重新编为三十二对“错综卦”,旨在阐发事物的发展在正反相对因素中体现的变化规律。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带你遨游博大精深的易学世界 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游民星空只为原作者书凡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书凡并收藏带你遨游博大精深的易学世界 最新章节第五节 杂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