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镇提到的这个表姨,在那水桥镇上经营着一家客栈。(173)

要说起那水桥镇的建筑规模、阵势,比起那声名遐迩的春满里县城是小了不少。

不过,如果拿该镇跟刘二峰家所住的刘家庄还有贞儿的娘家所在的吴家胡同那样的小庄作比,可真就气势、繁华、了不起了许多。

尤其在早,也就是在鬼子打来这一带之前,这水桥镇还有每年一度的庙会。当时,那庙会之上,真就车水马龙,人流熙攘,热闹非凡。

而且,在庙会之上,那名目繁多的土特产品,真就使人眼花缭乱,垂涎不已。

比如吃的,像糖瓜、冰糖葫芦、香脆麻花等等,在当时人们看来的珍惜食物,还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而那玩儿的——如工匠现场捏造的泥人、大土台子上演的木偶戏、江湖艺人变的障眼魔术……着实吸引了不少看客眼球。

此情此景,尤其深受那些本就爱稀奇的孩童儿们的钟爱。于是,眼前每每出现了这般场景,那本手牵着孩童儿小手的大人们,却就怎么拽都拽不动,如何拉也拉不走了。

往往,这时的孩童儿们着迷得就像坚实地黏贴在了原地一样,不但眼馋得一动不动,而且还在不住地打着退堂鼓。

只听孩童儿们嘴里不停地叫喊:“不嘛,不走嘛,人家不走嘛,叫人家再看看嘛,再叫人家看看嘛!”

那时,水桥镇的镇街两旁,也坐落着大小不等星罗棋布的各式店铺,如饭庄、客栈、茶社和当铺等等,可谓人流进进出出,摩肩接踵,煞是繁荣。

然而,鬼子一打过来,就像倏忽刮过了一阵强台风,一下子就把水桥镇那种本有的繁荣景象给刮跑了——一下子就显得荡然无存,在劫不复了。

从此,水桥镇再不赶庙会。

不是人们不想再赶庙会,是没了兴致再赶庙会,是提心吊胆怕一旦遇到乱兵贼匪出危险,再不敢组织庙会。

不过,有人生存的地方似乎就有聚集。

于是,水桥镇的庙会是没人赶了,也无奈不敢赶下去了。但是,那每隔五天就有一次的集市,还是被乡民们自发地传承下来。

说来,相比赶大型庙会,人们赶集往往抛却了诸多的闲情雅致。

所以,若说人们赶庙会是为了消闲、赏玩儿,而赶集,就是迫于起码的生计需要了。

毕竟,人活着总得有个购品置物的场所、地方。但在当时物欲条件还很不丰足的乡下,人们是无法享有当下这种购品置物的优良环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蹈刃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游民星空只为原作者菅会龙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菅会龙并收藏蹈刃最新章节写在上架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