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个人的不幸,转换为国家的不幸,并直接归罪于中国传统文化,曾经是很先进的思想。如今,把问题再深入一步,找出人类如食草动物冒死渡河一样不得不如此的原因,找出所谓“深层的动机”,也许是更有意义的。进行这种研究可以借用潜意识理论,这一理论虽然有其局限性,但对于我们来说,也还是有价值的。请读一段外国书,是美国人弗洛姆的《弗洛伊德思想的贡献与局限》中的话:

的确,并不是弗洛伊德第一个发现了这种现象:即我们都怀有一些自己没有觉察到的——也就是说,是属于无意识的思想和冲动,它们隐密地活动于我们的心灵深处。但弗洛伊德却第一个以这种发现为中心建立了心理学体系,他深入细致地研究了潜意识现象,取得了惊人成果。首先,弗洛伊德考察了思维与存在之间的不一致性。我们认为一件事,比如我们的行为,是以爱、献身感、责任心等为动机的,而不知道与此相反,却是受着权力欲、自我虐待、依赖性等潜意识的驱使。弗洛伊德的发现在于:我们所认为的,并不必然与我们的存在完全一致;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可能是,也可以说常常是,与他的真实存在差异甚大,或者截然相反。我们大部分人均生活在一个自欺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都认为自己的思想能代表客观现实。在过去的传统中,思维与存在被认为是同一的,或者在哲学唯心主义的极端形式中,只有思想(理念、语法)是真实的,而现象世界本身并不具有真实性。事实上,弗洛伊德潜意识概念的历史性意义正在于此。尽管他本人是一位理性主义的拥护者,通过把大量的意识思维贬低为欲望的合理化,弗洛伊德摧毁了理性主义的根基。由于他发现了思维与存在的不一致性,弗洛伊德不仅仅在哲学上和大众观念中削弱了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基础,而且在伦理学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弗洛伊德之前,诚恳还被认为就是说实话,由于弗洛伊德,这个定义已难再自圆其说了。我们的言语和信念之间的差异,作为一个新的维度出现,即我们潜意识的信念或潜意识的冲动已被揭示。在前弗洛伊德时代,如果一个父亲确信他体罚自己的该子,是因为它有助于孩子的成长,那么他不会被认为是虚伪的,只要他真正相信这一点。但是在弗洛伊德之后,出现了这样激进的质疑:谁能肯定他的信念不是虐待欲望的合理化,也就是说他是以殴打孩子来取乐,体罚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这种想法只不过是一种借口呢?事实上,人们从道义上或许更喜欢那种至少有足够的诚实来承认真正动机的人,这样的人不但更诚实,而且还较少危险。从个人来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新发现的鲁迅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游民星空只为原作者邹范平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邹范平并收藏新发现的鲁迅最新章节性幻觉的故事